南京市宜兴商会成立于2006年1月,现在册会员企业300余家,分别涉及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环保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新力、有带动力的重点企业,秉持“理商立道、诚信立德、创新立业、团结立足”的新时期宜商精神,化挑战为机遇,变危机为商机,先后荣获省市荣誉四十余项,成绩斐然。在商会新的发展征程上,将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聚力政治引领有“高度”、服务会员有“力度”、品牌建设有“深度”、行业交流有“宽度”、履行责任有“温度”,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数智商会和会员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南京、宜兴两市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民营企业家到卓越还缺什么
民营企业家到卓越还缺什么
许文锋
[来源:CEO之家]
 
  说到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方面,多数人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联想:独裁、管理粗放、缺乏战略眼光、忽略品牌、任人唯亲等等。
  一切都停留在80-90年代!今日的民营企业家已不能与昔日的个体户、私营者相提并论了,我们应该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多数是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他们的成功,有机遇的成分,更有努力的元素。许多时候,种种原因染我们只关注了他们的机遇,忽略了民营企业家背后的艰辛,而民营企业家创业初期的摸索也让我们常常只看到他们的负面因素。
  实际上,在经过了数十年改革开放的锤炼之后,多数的中国民营企业家正变得越来越优秀。但是,多数的中国民营企业家还只能做到“优秀”,离“卓越”还有一定的距离。他们能保持平淡的现状,却无法实现新的跨越。他们能成功跨过企业初创阶段、成长阶段甚至成熟阶段,面对精细化阶段却束手无策。
  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竞争加剧都决定了中国民营企业家必须踏上从优秀到卓越的历程,为中国经济腾飞“火上浇油”。中国民营企业家如何实现这一飞跃?
  第一,中国民营企业家要做一个平衡型领导。管理大师明茨伯格曾说:管理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建立在“眼光”、“远见”和“直觉”的基础之上,只有当艺术、技巧和科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出现有效的管理。艺术鼓励创造性,最终产生“洞察和远见”的管理者;技巧则以实际的经验为基础形状;科学则通过系统分析和评估提供秩序。
  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从多年的实践中走来,因其洞察力对市场的准确把握而不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常常具备在艺术和技巧方面的风格。他们所缺的,正是科学的管理风格。
  缺乏科学的管理风格通常会导致企业管理紊乱,这在多数民营企业屡见不鲜,企业家总觉得企业问题多多,但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体系的角度根本性地解决问题。缺乏系统分析的科学最终会使企业缺乏知识管理,对事前没有良好的规划,对事后没有有效的评估。
民营企业家如何才能提升管理水平,进而做到管理风格的平衡呢?有多种方法,且需要结合使用,才能真正提升管理能力。
  首先,可以自身加强学习。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家都热衷于MBA、EMBA等,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撇开构建人脉的因素不说,对企业家系统规划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
其次,聘请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往往受过良好的管理学教育,利用他们的科学分析能力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管理现状。但是也需要企业家来平衡,不能过分倚重其科学管理能力,不然企业管理会走向死板且执迷不悟。
  最后,可以利用外脑。咨询公司很好地担任了这一角色。需要注意的是,和咨询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培养自己的团队,改变他们的理念,而不是为了拿到那沉甸甸的报告或者方案。
  第二,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从内心提高品牌意识。台湾品牌先生施振荣曾提出一个“微笑曲线”的理论,借以强调研发与品牌的重要性。现在,多数民营企业都有打造品牌的行动,但是一旦业务繁忙,品牌的事情就搁置了。
  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总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总觉得企业最重要的是求生存,哪怕企业发展了几十年,多数企业家都认为企业尚未解决生存问题,谈品牌似乎太远。
然后,繁乱的世界让人们正逐渐失去辨别的时间和能力,人们越来越相信和依靠品牌,没有品牌的企业才会真正面临生存危机。
  品牌塑造是企业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体现,卓越的企业家在关注企业短期利益的同时会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注重客户关系营销。从满天的劣质广告可以看出,许多民营企业更多的是从自身理解出发来制定营销策略,忽略客户的感受。我们在和诸多民营企业的合作伙伴或者客户的接触中常常会听到这样那样的抱怨,有些抱怨其实只要企业稍作改变就可以轻易化解的。但是他们没有去 。为什么?因为企业没有注重客户关系营销。
  客户关系营销应理解成一个企业与客户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注重客户体验,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客户关系。
  注重客户关系的营销能促使企业做出诸多转变。
  首先,企业家需要改变员工的服务理念,形成一种服务的文化氛围,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其次,企业的组织机构、制度、流程都应该采用客户导向,以客户为重心来实现企业组织架构的转变。
  最后,收集客户数据,获得客户行为方式本身是一个繁琐且漫长的过程,企业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民营企业的改变更多的是一览企业家的改变,当企业家一心扎在关注客户行为研究中时,员工就会自然地形成客户导向的文化。